行业资讯

k8凯发官网,国务院新闻办就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介绍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先生;副秘书长贺德方先生;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先生;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之前与大家见面。首先,代表科技部借这个机会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过去一年科技创新的有关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关键作用,有力支撑北京冬奥、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过去一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研发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的全链条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支持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涌现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例如:“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实现量子优越性。“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并完成科考应用。

  ——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移动通信、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制造、物流、交通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在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正式投产,支撑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加强研发任务的整体设计,以科技为逻辑起点和核心要素,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关键解决方案。支撑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聚焦土地和种子加强研发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良种增产贡献率达到45%。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技术加快应用推广。在支撑高水平举办北京冬奥会方面,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围绕冬奥关键场景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贡献科技力量和科技要素。区域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有力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导向。支撑疫情防控,检测手段更迅速更便捷更精准,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疫苗研发积极适应疫情和病毒新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快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08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新品药,以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PET/MR)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我们围绕提升体系化能力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动重点改革任务的不断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科技进步法在时隔14年之后修订,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方面,向中央交出了高质量的科技咨询建议。科技评价加快在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代表的评价方面不断优化。并且探索项目管理改革,实施“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责任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的机制。

  我们秉承互惠共利的理念,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政府间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多层次推进。高质量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分别向开幕式和闭幕式致“双贺信”。发挥中外创新对话、科技伙伴计划高层引领作用,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南非等17个国家围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持续深化。积极参与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科技开放始终走在前列;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2022年,科技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发,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请问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情况如何?今年科技部有哪些措施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在加强科技金融方面还有什么考虑?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科技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始终在这方面不断努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主要从几个方面看:

  一是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应该要参与进来。同时,企业也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应该是项目组织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从这四个方面来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参与度、线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并且企业要作为研发的主体。同时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能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现在我们国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但是在结构方面,可能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少一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还不够平衡。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这方面国家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政策上给予鼓励,同时也给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同时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机遇、提供生态、提供保障。在这方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一些大企业周围总是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起就一些重大领域、重大问题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大挑战,从科技的维度来切入,提出科技的方法、科技的成果、科技的答案,来支撑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小企业方面,我们从两方面,一个是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好的生态,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服务。

  最后再讲一下,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也要作为主力军、生力军。因为很多应用,包括重大工程都会带出一些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做,也可以由企业自己来做,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以企业要真正发挥作用,政府要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在科技方面要有竞争力、更有持续性。同时,在金融支持以及其他方面,还要给予企业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支持。同时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大家在创新方面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同样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谢谢大家。

  我的问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果评价、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请问,近期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前面开场白我说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实际是一个车的两个轮子,必须一起抓。生产力指的是科技创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服从并且能动于生产力,这两者相互行动、共同提升和完善。这个问题请我们副秘书长贺德方先生回答。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始终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以深化改革来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全面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多点突破。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正式实施,实际上将这些改革的成果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我想从几个方面向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是持续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机制。凝聚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在“十四五”首批重点研发计划中已经部署实施了87项“榜单”任务。刚才部长在介绍情况时也讲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科技攻关上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大局。

  二是建立了贯穿科研活动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尊重科技规律,积极探索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两条腿走路”发展路径。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深化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政策链条。2021年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经达到6.09%。

  三是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全面实施,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了100%,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通过实行提前清缴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的减免税额是3300亿元,已经接近2019年全年的水平。

  四是健全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针对性的支持政策,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改进项目经费管理,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我们提高了间接费用比例,扩大了劳务费开支范围。

  五是优化了科研的学术环境。在50多个地方和单位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狠抓作风建设。制定加强科研伦理治理意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作为2022年的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着力优化科研攻关组织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完善科技人才精准性支持政策,着力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国际开放合作,确保科技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政策落地见效。谢谢。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行,“科技冬奥”举世瞩目。我的问题是,在冬奥会科研攻关中,除了北京、河北之外,全国各地其他地方是否也有所作为?比如湖北武汉等地方,有哪些亮点?另外一个问题,在冬奥会结束后k8凯发官网,“科技冬奥”的一些成果是否会广泛应用到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之中?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冬奥会刚刚结束,马上冬残奥会又要开始了。确实,这次冬奥会在北京举办非常成功,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科技是冬奥会成功举办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也是冬奥会各项活动中的一个亮点。这次冬奥会有2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在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以后,科技部就牵头与相关部门一道组织科技冬奥相关项目的研发,包括运动比赛中的一些器具、运动训练中的模拟比赛场景,以及在转播、新能源、交通、运动员生活场地中的机器人等方面,当然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都有很多科技的元素,并且也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同。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在冬奥申办成功以后,我们从科技的维度把整个冬奥活动作为需求,把冬奥涉及的环境作为场景,用需求牵引、用场景驱动,然后在科学方面、技术方面、工程方面、应用方面找我们的课题,开展“科技冬奥”课题研究,形成了200多项成果。大家可能知道,有很多例子就不再多举了。这里有几个例子,一是北京冬奥做到的是近零排放,都是绿色能源;二是绿色出行;三是5G共享,中央电视台5G+8K。还有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全国范围内有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围绕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机械、气象、运动医学,包括一些科研平台、科研手段,建模、仿真等方面,我自己在冬奥之前看了这些科研的成果,之所以这次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和科技成果应用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运动员训练,如何能保证针对个性化的训练,这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本身,还需要一些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是各种建模方面、仿真模拟方面以及机械、电子等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在一起来为一个运动员的训练形成好的训练方案,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比如一个头盔,可以减少百分之几的阻力。过去我们买的是雪橇、雪车,这次有国产的。刚才讲到武汉有没有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参与了智能雪橇赛道技术等研发,并且这个项目取得了铜牌,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也是第一次。类似这种科技成果有很多,因为今天发布会时间有限,不可能都讲。但我要讲的是,科技界和体育界等方面,以及交通、能源其他方面完美结合,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加强顶层设计,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场景、多需求,综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顶层设计。然后在这之下,我们科学布局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刚才你提到的这些成果,对“科技冬奥”来讲,对以后的冰雪运动来讲,都是有很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一些模型、方法、理论、科学的研究范式,都是因为冬奥会这样一个需求,使我们的认识、知识边界都有了新的提升、新的扩展、新的深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冬奥结束了,这些理论方法范式、模型等科技成果,包括在基础研究方面、技术创新方面、应用驱动方面的一些成果,都会长期存在,不仅对我们国家的冰雪运动有用,而且国际奥委会主席讲,中国在这方面可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都是贡献。但我想还不仅如此,对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新的贡献。一个是冬奥会本身,一个是冬奥会的延展、渗透和长期的效果。

  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冬奥会给科技的一个机会,针对问题和需求,我们提供了方法和答案。在这里要感谢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全国科技人员、体育专家、运动员、教练员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科技冬奥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才会使得精彩纷呈的2022北京冬奥会有科技闪亮的一笔。

  我们都知道,国家高新区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能否举例详细说明一下高新区在支持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及引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还将出台哪些举措来更好发挥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的科技很多都是变不知为已知、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有些活动都是探索原来没有干过的事情,所以需要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个辐射,高新区这30多年就是为这个而生的,并且今天发展起来,成绩单还是比较闪亮的,我希望媒体能够多跑一跑高新区,看一看那里的产业、那里的企业、那里开展的活动、那里的人才,他们的面貌、他们的价值观的追求,他们对于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方面的理解。这个问题我想请邵新宇副部长来回答。

  谢谢。我们知道,国家高新区现在已经成为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的建设,科技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我们一直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高新区发展的己任。我们这些年来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培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环境,你问到发挥了哪些作用,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了改革探索试验田的作用。刚才部长说了,我们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变没有为有,这里面需要很多探索。我们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开展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等系列的改革措施,开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道路。

  二是强化了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占到全国的一半,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高端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源头的技术支撑。

  三是发挥了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高新区不仅是科技产业的高地,更是人才的高地。高新区集聚了近两千万从业者,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四是发挥了全链条的孵化作用。形成了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是发挥了国际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国际技术、人才、项目、资金k8凯发官网、创业服务机构等落地高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000家。

  成效方面,目前我们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举例说,中关村高新区培育了一批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占到了全国的17%;武汉东湖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光电子企业,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0%;张江高新区培育了一批集成电路企业,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5%;西安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硬科技产业;兰州高新区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其他高新区也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我们有一个数据,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做实做好“高”和“新”这两篇文章,更好发挥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一是支持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支持高新区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向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三是落实和推广中关村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在政策创新、园区治理、商业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谢谢。

  我们媒体朋友也要关注一下,高新区把一个科研成果变成一个产业,变成一个企业,希望大家去关注高新区产业和企业孵化培育的全链条。比如现在针对整个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各个环节,都是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然后再到高新区。同时再看一下哪些新的领域、哪些产业、哪些产品是高新区率先发起和带动的。刚才讲国家高新区的总量在国家GDP中的比重比较高,再分析一下产业门类、产业链的结构,这样分析出来的数据和案例就更有说服力了。谢谢。

  我的问题想提问给王志刚部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迎来三周年,请问科技部在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科创高地、绘就高质量发展典范方面有哪些成效?特别是在与香港科技合作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谢谢。

  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大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我们国家是一个科技创新中心,有国际影响力,并且也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集聚区,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在这方面,真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科技的要素肯定是关键要素,在工作中也是摆在核心位置的。这个问题我想请邵新宇副部长把我们国家围绕国家战略形成的几个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给大家介绍一下,然后请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先生就内地与港澳在科技合作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谢谢你的提问。打造全球的科创高地,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大任务。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地方,积极推动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汇聚人才的同时,积极先行先试,北京、上海、大湾区各具特色,而且取得了积极进展。前面志刚部长在开头时就讲到,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能力均已经进入全球排名前十。您问到粤港澳大湾区具体的成效,可以归纳为几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现在预计超过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刚才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北京、上海分别排全球第三、第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

  二是创新能力建设布局不断优化。国家支持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了散裂中子源、驱动嬗变装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

  三是新兴产业的引领能力大幅提升。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快速发展,科技部支持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是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和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推动科研仪器进口免税政策惠及港澳高校在内地设立的研发机构。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全面开放,持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大湾区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落实粤港澳“十四五”规划,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创新中心,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您还关心与香港科技合作方面的情况,请戴钢司长具体介绍。谢谢。

  下面我介绍一下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的情况。香港和澳门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与港澳特区政府充分协商,推出一系列惠港惠澳科技措施,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深入落实中央惠港惠澳科技政策。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港澳科技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个基础前沿类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港澳开放。4家香港高校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成为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试点单位,可以独立申请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

  二是支持港澳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香港建设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香港伙伴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澳地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和国际合作平台。

  三是助力港澳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组织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近千名香港青年参访内地33家国家高新区、134家企业。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大湾区行等活动。

  下一步,科技部将与港澳特区政府一起,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融通,汇聚三地智慧与力量,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澳门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助推港澳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谢谢。

  科技要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领域要做哪些重点突破?在传统企业绿色低碳改造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改造成本?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碳达峰碳中和确实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将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问题,还是要靠科技。我们过去在科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在已经推广到产业,在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比如新能源汽车已经广泛应用。当然,新能源汽车研发还需要解决全过程绿色运行的问题,还需要解决电的来源清洁化问题,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核电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式,运行的清洁性肯定是有保障的,但同时安全性也十分重要。我国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刚才我在开场白已经说了。此外,在建筑节能方面等,我们都有一些科技成果,支撑双碳工作。

  下一步真正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方方面面去努力,科技解决方案肯定是其中一个关键。比如太阳光伏发电,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解决了科技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用光伏原理来发电。刚才讲的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先生用了60年时间,使它今天成为实际可用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且安全等级在全球最高。

  下一步,科技部正在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和技术路线图,并且进行部署。我们理解,解决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和过去200多年一样,比如蒸汽机的出现,电动机的出现,计算机的出现,由此而带来的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从科学开始,带动经济社会的改变。没有热力学三大定律,可能就没有蒸汽机;没有电磁感应现象没有麦克斯韦方程,可能就没有发电机电动机;没有图灵计算理论冯洛伊曼架构等,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今天我们还是要面向科学,看看科学原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在研发上我们应该怎么系统布局,怎么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这方面,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要针对需求列出一些重大研发课题,这样才能真正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有时候非传统的一些路线,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科技创新往往能够起到颠覆性的效果。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大家一起努力,探索更好的方法,更多的路径,出更多的成果,为减少碳排放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比如,新能源就包括太阳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这样我们就有多种选择,能够在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变得更绿色。过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双碳的任务还很重,今后的路还很长,科技责任很大,我们努力做好。谢谢。

  农业科技创新在助力脱贫攻坚支撑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两天中央一号文件也出来了,想问一下,我们在重点支持科技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交出了哪些成绩单?另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还有什么样的部署和考量?谢谢。

  谢谢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主粮应该是自己能够有保障的,所以粮食安全是科技必须面对并且要认真回答好、做好的一件事情。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做两件事,一是耕地、二是种子,这两件事都具有战略意义。

  作为种子来讲,我们从两方面下手,在单产上怎么提高,品质上怎么更好?这需要科技。在这方面,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的水稻。小麦也有一个品种叫“百农207”,品质好、产量高,现在达到了亩产1300斤左右,什么概念?在三四十年前的时候,一亩小麦有500斤就很好了,水稻能达到800斤就非常高了,这是我自己经历的事情,那是插队的时候。现在水稻将近1吨,小麦达到1300斤,并且不是试验田,而是推广了6000多万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耕地来讲,我们都知道18亿亩红线,但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土地,现在还不能种粮食和其他农作物,比如有15亿亩左右的盐碱地,10亿多亩的干旱、半干旱土地,这些土地上如果有1/3到1/4能耕作农作物,就拓展了土地的面积,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条非常重要的路。所以科技部20多年前支持建设陕西杨凌国家农高区,就是探索怎么在干旱、半干旱土地上生产中产或者高产的粮食出来,这件事现在做得很好。对于盐碱地,将近7年前,科技部在山东东营搞了一个农高区,所谓盐碱地就是盐碱含量达到了3‰到6‰,我们研究在这样的土地上种什么?现在推广了几百万亩。产出的既有主粮,大米的味道很好,我也吃过,同时还有其他的农作物。我们是怎么做的?一个就是土地本身怎么去改造,让盐碱地的盐碱含量能够少一些,另一个就是种子怎么适应盐碱地。

  第三个是种子和耕地配合起来,两者互相适应,农业科技都花了多年时间,最后实现了在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土地产出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现在有一些基本的科研成果,有的做了大面积推广,有的做了大田实验。我想,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粮食安全会更加有保障。谢谢。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作用。请问王部长,能否介绍一下促进民生改善方面的科技工作成效和下一步的工作考虑?谢谢。

  谢谢你。科技改善民生,这是科技工作的应有之意,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这次科技抗疫,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改善民生的任务。这项工作从2020年年初就开始了,当然我们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请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先生来回答。

  科技部把支撑实现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大力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疫情防控方面。就像王部长刚才讲到的,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动物模型、病毒科学溯源等五大方向,我们持续开展攻关,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比如,通过五条技术路线对疫苗研发进行了部署,目前已有25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有7个获批使用。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接种各类疫苗超过31亿剂次,同时有68款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已经上市,特别是高灵敏度、大通量的检测产品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最快的检测结果可以在半个小时左右出来。同时,首款中和抗体新冠药物联合疗法已经获批附条件上市,多个小分子药物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第二,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一批一类新药获批,从2008年前的只有5个到现在已经达到了75个。百亿元以上的药企已经由以前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22家,同时,系统部署了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加快推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惠及了亿万百姓的生命健康。

  第三,在绿色低碳方面。科技部已经启动了氢能、新能源汽车等20多个碳中和科技重点专项,以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引领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举个例子,国家能源集团宿迁电厂,应用了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供电的煤耗去年已经下降到了266.8克/千瓦时,比火电机组平均煤耗下降了11%。

  下一步,科技部将在民生科技领域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成果应用,深入推进“双碳”技术的攻关,加快新冠药物、疫苗的研发力度,持续加强癌症等重大慢病科研攻关,以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谢谢。

  刚才祝学华先生讲的,可能各位媒体朋友也关注,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超过60%是煤,所以我们在讲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能源结构,科技要努力让煤的利用更加高效清洁。刚才说的宿迁电厂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国家能源局正在推广。我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要靠科技才会有一番崭新的面貌,为减排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6%。可否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有关情况?另外,在提升基础科研能力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不能做地动山摇的事情。你来自香港,刚才我们部里的同志也讲了,内地和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很深的合作,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

  在基础研究方面,从认识上讲,基础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来凝练需求,当然也可以通过探索来产生。就基础研究本身来讲,是整个科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加强。尤其中国的科技在发展,越往前走越进入到知识边界的拓展、技术边界的拓展、成果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追寻这个阶段。到了这个层面,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

  从工作上来讲,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就是基础研究不再是个体的事情,而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二是要加大投入。这几年国家整个科技投入在加大,特别是过去一年,在增长的过程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加速度更快一些。三是基础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要尊重这个特点和规律。四是要围绕人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很多是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有不确定性,成功率不高,时间比较长。所以什么样的人能搞基础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有学术功底。五是要真正能提出基础研究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是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以及从哪个角度来提问题。最后,我们要加强服务,改进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评价,基础研究的评价要有别于其他一些科研活动。

  具体的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前沿探索,把未知变为已知,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这是基础研究要做的,包括拓展人的知识边疆,以及探索相关研究方法。比如,大数据来了,互联网来了,以及其他一些新技术来了,它对我们科研方有什么改进,有什么扩充,或者对我们的科研范式有什么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改进完善,这些都是基础研究的研究内容。有时候一项科技成果出来了,不仅仅是一篇论文或者一项转化,但真正留下来的是它的方。对于科研来讲,我们多少年可能就是一种方法,所以方的生命力更长。同时,对研究本身来讲,我们既要讲逻辑性,也要讲实证性,这两者要并重。

  刚才我讲了,问题是关键,有时候答案不是关键,问题是关键。对于基础研究而言,重要的是,选择的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的基础研究的问题。在问题的选择上,可以从人类自由探索的好奇心来提出,也可以从一些重大工程提出。传说中牛顿因为苹果掉下来,发现万有引力,这是典型的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也可以从一些工程的实际需求中提出,比如核电站建设也需要解决中子如何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当然在5G、太阳光伏、半导体材料方面,还有很多基础问题需要解决。

  在组织方式上,好奇心驱动和国家目标导向,这两方面都要讲。我们现在有很多技术不过关,实际上还是基础研究不过关,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往前走一步,要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基础研究要承担的任务。在基础研究的评价上,既要看创新成果,包括发现规律,也要看形成这些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

  对于现在基础研究的进展,一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专门用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文件,后面围绕从0到1、加强数学研究等方面,我们还有一系列落实这个《若干意见》的具体文件。二是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刚才我介绍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纳米限域催化、体细胞克隆猴,以及凯勒几何核心猜想等方面。在前沿方面,我们的科学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另外,在一些应用领域,包括量子保密通信、新一代超高强度的钢、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人工合成淀粉等,以及高性能碳基CMOS集成电路等等,这些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不断去完善基础研究的体系和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方法手段,真正把握住基础研究规律性,持之以恒加大投入。因为研究工作越往前期,越是具有不确定性,越是要把政府的投入用好。另外要看到,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发展、对于等方方面面,它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都非常大。历史上几次工业都是因为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发生的。所以在这点上,也希望大家多关注基础研究。

  同时,在基础研究的评价、激励、支持、服务等方面,我们还会持之以恒不断加强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更加有力度。总的来讲,就是支持一批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操守、愿意献身于科学的一批人,来从事这种安安静静、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谢谢。

  谢谢志刚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栏目导航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15054873030

传 真:+15054873030

手 机:15054873030

邮 箱:admin@linuohui.com

地 址:厦门市湖里区1798创业大街湖盛楼2号楼3-5楼中闽在线